沈姊姊:在課本讀到妳的文章,我也好想學拍照,可是沒有這麼多錢買專業相機,聽說你相機是用租的?要怎麼把人物拍得自然?▶點此
-
我剛開始拍〈草根台灣臉譜〉時,還沒有足夠經費買專業相機,於是先用「租相機」的方式,一天租金約幾百元~一、兩千元左右,因為用租的,特別珍惜使用時間,租用幾次後,若有比較常用的器材,再去找二手/三手品,平均比新品便宜三折到七折左右。
-
拍草根臉譜主要兩個模式,第一是先上前聊天,過程中捕捉對方的一顰一笑。第二則是看見精采瞬間,會先側拍,再上前聊天、徵詢畫面人物的同意。當然,器材只是輔助,最重要的是記得「世界不缺少美,而是缺少發現」。
有雜誌報導,妳先幫自己阿公賣兩年的柚子,之後又幫其他農民賣了十多年,為什麼沒繼續幫自己阿公?▶點此
11歲初始是幫自己阿公阿嬤銷售 ( 2001年用email,2002年成立農產網站平台),有些成效後,許多老農來請託,而2003年阿公的農地面臨水庫道路工程,無法再種水果。所以從2003年至今,是幫忙上百戶缺乏管道、滯銷困境的老農、小農及貧農,所幸能建立農產電商模式,帶動各地助農E化的風氣。
學校老師說,妳3歲開始就得擺三攤,從市場、黃昏市場再到夜市,上小學後也得放學去擺夜市,算算10多年的擺攤生活,是什麼感覺呢?如何才脫離貧窮?▶點此
-
約三歲起跟父母南北擺攤,清晨四點多菜市場、下午黃昏市場,到晚上夜市,吆喝叫賣些氣球、飲料、花生、玩具雜貨。忙到凌晨一、兩點,因為無法租固定攤位,哪邊市集、廟會跟活動熱鬧,就趕往哪邊,經常睡在小貨車上、白天在公園擦澡。擺攤到八歲要上小學,才在雲林租鐵皮屋,一開始是做雜貨店,放學再到市場幫忙擺攤,到十三歲學會做網站後,幫父母本業成衣代工架設網站,逐漸有訂單而改善家計。
-
回味十多年的擺攤生活,教會我懂貧知苦、知足惜福,以及最重要的「苦中作樂」(bitter-sweet)的能力,例如:鞦韆想像成雲霄飛車、撿石頭當家家酒、比賽誰拍的蚊子多、還有家人常說的「做人不能低頭,不然…會看到雙下巴哦!」先改變心態,才有機會改變生活。
沈老師:我們班最近送餐街友,有張貼海報宣傳,卻被別班的說我們只是想紅、矯情、消費弱勢...我們哪裡做錯了...難道為善只能不欲人知嗎?▶點此
妳家人變賣玉飾買二手電腦給妳,為什麼架站收入不是孝敬父母?而是投入公益呢?▶點此
從小看父母日夜操勞,幾乎每天工作十五個小時,幾十年沒間斷過,當然第一筆收入,直覺也是孝敬父母,未料他們將紅包內的錢拿出來還我,只收下象徵的紅包袋,跟我說:「爸媽只唸到小學跟補校,也不懂什麼電腦,這是上天給妳的能力,若只私用的話就太可惜了。」他們覺得我已幫忙做成衣網站改善家計了,能將電腦專才用在更多地方。
妳剛出生時家境穩定,卻因為父母的服裝代工業被人倒債,他們變賣家產,承擔不是自己的債務,導致讓妳才兩、三歲就得跟著擺攤,父母為何做這個決定?對妳的教育有哪些影響呢?▶點此
-
父母親唸完小學、補校後,就隻身北上當裁縫學徒,勤儉打拚,白手起家,從事成衣代工,累積許多客戶信賴,原以為終於能苦盡甘來,未料又被倒債累累,父母相信「失敗一時,做人一世」,承擔起不屬於自己的債務。 -
頓時跌入谷底,雖無法受學前教育,但他們會教我看招牌認字、找零錢學加減。當擺攤沒客人時,母親就會唸二手書給我聽,街道雖冷清,但內心是溫暖的。 -
「憨慢講話,但做人很實在」正如父母的寫照,他們的身教影響至深,例如看見隔壁攤的阿伯行動不便,父母會放下手頭工作去幫忙,我年幼納悶不解,他們告訴我「妹妹,爸媽有天也會老,如果還在擺攤,妳想要別人幫我們嗎?」以淺顯的方式讓我學習同理心的重要。
查了資料發現2001年Google才成立三年多、當時連國外都找不太到農民直接銷售的網站,才十來歲的妳就能開創產銷平台,2003年線上教學剛興起,業界收費高昂,妳卻創立免費教學...請問要如何培養「創新力」呢?▶點此
我是公民老師,這學期教了妳的課文,備課時發覺妳不僅不接受捐款,自掏腰的包付出金錢,更付出無價的時間、心力和腦力去落實公益行動。個人經驗覺得「捐錢困難,做事更難」,是什麼力量讓妳堅持呢?▶點此
我在竹科做PM專案管理,職業慣性的稍微分析你們執行的幾十個公益工程,估算至少要好幾千萬才能達到這般成效,很佩服你們用九百多萬就能辦到,有什麼訣竅嗎?▶點此
我只是平凡家庭主婦,平常會捐款給基金會,可是看見新聞說...有組織每年募款上百億卻只公開一頁財報;有的把幾十億捐款買房地產,竟然登記在董事名下;還有的靠民眾捐血賣給醫院收入幾十億……。看到妳跟陳樹菊阿嬤,想支持妳們,但妳們都沒接受捐款,我還能怎麼做好事呢?▶點此
-
感謝妳對社會的愛心熱忱,台灣有65,000家以上的非營利組織(NGO),其中肯定有許多用心做事的團體,國內每年公益捐款約高達600億元,2019年2月《財團法人法》終於實施,期待政府能逐漸健全制度。 -
做好事有很多的方法,建議能結合妳自身專長興趣出發,例如:喜歡說故事的話能到學校當閱讀媽媽;喜歡大自然能淨灘淨山;喜歡毛小孩可以關懷浪浪;擅長設計可以幫忙製作文宣品;擅長寫作可以幫忙文案推廣;擅長廚藝可當烹飪志工......。 -
捲起袖子,不僅服務群眾,更能提升自身能力,如德雷莎修女言「無法做偉大的事,而是用偉大的愛,來成就平凡的小事。」(Not all of us can do great things. But we can do small things with great love.) 相信在服務的過程中,妳會有更深的收穫。
妳十二歲開始幫企業做網站、寫程式的專長收入去做善事,還有哪些收入來源支應計劃呢?▶點此
-
12歲起學會架站後,主要是承接一些公司網站case,幫他們架網站、寫程式而有收入,直到18歲上大學後,較有課餘時間可到各地演講,以及獎學金、比賽獎金、寫作版稅、翻譯、攝影、傳記等半工半讀的「斜槓專才」收入。 -
雖說「有多少的專業收入、就要付出多少的善行」但執行過程中難免計畫趕不上變化,遇到左支右絀時,只能先向父母借用。
我的論文在分析併購,大部分是被收併購的案例,較少見沒被收購的案例,找到妳的資料,曾經「安安教學網」有企業開價要收購,但妳卻婉拒了,可以談談不願被收購的原因?▶點此
2003年台灣線上教學興起,弱勢生無力負擔不低的費用,因此啟發我架設免費教學。2005年台灣出現收購熱潮,例如身為社群平台代表的「無名小站」,被Yahoo!奇摩以七億元併購。而當時安安網站被視為熱門教學入口,不僅累積數百萬人氣、眾多師生來函,全國有九成多的校園連結本站、也是政府機關的推薦網站。
因此也有補教集團提出收購,以利於擴展版圖。收購條件在那年代的雲林家鄉,可買兩、三棟房子,對於還在租鐵皮屋的我們而言,當然具有吸引力。但跟家人討論許久後,擔心被收購變成收費,有違初心,若弱勢孩子寫信來問,不知如何回答,念此,最後仍是婉謝。
猶記得師長說:「心底無私天地寬,所謂的無私,並非一點私心都沒有,而是把公眾利益放在個人利益之前。我當然有私心,看著學生滿足的笑容,這份私心就喜悅滿足了!當整個社會共好,個人也會跟著更好,反之,若國家敗壞沉淪,個人也得承擔社會失序的成本。」
現在念大二有參加籃球隊跟餐廳打工,覺得好累分身乏術,沈姊姊妳一路上身兼多職、半工半讀,執行這麼多的計畫,請問要如何管理時間呢?▶點此
- 坦白說,初期我也不善時間管理,經常熬夜只睡三、四個小時,冒出痘痘黑眼圈、長出白頭髮時還不以為意,直到好幾回突然白血球急速上升、暈眩昏倒,送急診吊點滴,看到家人憂心匆匆,才意識到時間管理的重要。
-
相信你能搜尋到成百上千的方法,例如我常用的:科維四象限法/N字法則/輕重緩急、GTD法則(Get Things Done)、八二法則(Pareto principle)、時間ABC分類法、番茄鐘(Pomodoro Technique)、三隻青蛙(Eat that frog)、限時/封鎖(block)易分心的網站、正念冥想專注(Breath awareness meditation)等......。 -
越自律、越自由,要記得「時間管理」的核心其實是「自我管理」尤其在容易分心的時代,更需要練習「專注力」,沒有最好的方法,只有最適合自己的,要緊的是將這些理論內化為日常的一部分才能持續。
最近面臨職涯選擇,不知道要去尼泊爾當志工還是先去上班?妳的書提到多次的抉擇,像是妳為了辦免費課輔班,放棄世界電腦大賽金牌機會;考上私立名校卻為了省學費行善,而選擇念公立社區學校...。要如何做出對的選擇呢?▶點此
-
謝謝妳的來信,其實每個選擇並無「對與錯」,只有「得與失」,這提問讓我想起哈佛商學院教授Youngme告訴徬徨的兒子:「人生有無數的選擇,若每個交叉路口都選擇更感興趣、激發動力的事,持續下去,你會發覺一直都在熱愛的道路上。」 -
聽起來很理想,畢竟很多人現實生活的條件關係,必須有所妥協,但請記得「放下」並不等於「放棄」,如何運用下課/下班後的「黃金三小時」才是關鍵。若沒有花時間創造想要的生活,未來將花更多時間,去應付不想要的生活。
沈小姐您好:我們到農村田調時,聽到不少農民提及您為了「一元柳丁」投書發聲,督促政府建立「九五機制」,也保障滯銷困境的高麗菜、香蕉、柿子等農產品,好奇妳過程面臨哪些壓力?什麼動力讓您堅持呢?▶點此
我們到烏干達當志工,當地的NGO提到您有在幫他們策畫公益專案,請問有哪些項目呢?印象中記得您公益是在台灣為主,是什麼契機讓您幫助更多國家?▶點此
芯菱姊姊,我高三了還是不敢開口說英文,可是妳十幾歲就能出席紐約聯合國會議、美國華府表揚領獎、柬埔寨志工交流、到奧運展覽,還到印度全球大會、矽谷Google演講,要怎麼練習口說跟聽力?▶點此
-
自創英文環境:首先把你手機、電腦、常用網站改為英文介面。生活物品都寫上英文標籤,用英文做筆記、寫日記、待辦事項等內容。出門在外則想像自己是法國人,母語非中文/英文,只能看英文標誌。 -
矯正發音:練習IPA基本音標,聽力與口說要進步,務必要先把音念對,先求準確不求速度,當每個音都念正確後,自然會有連音跟節奏感。 (參考教材: 美式發音、英式發音,請選一種練習,初學者不適合美式加英式混著練習,台灣常見教材主要是美式發音) -
聽力與口說:Youtube上有眾多免費資源,能多找外國人教英文的影片,直接用英文關鍵字搜尋,例如How to pronounce “th”。能多搜尋有興趣的主題,例如電影、運動、音樂、偶像等英文關鍵詞,更能結合想學的領域,例如Time management tips、How to be creative… -
練習方法:第一次聽「關閉字幕」(不求完全聽得懂,能聽幾成算幾成,一直聽下別斷續,可從上下文語境中猜文意),第二次開英文字幕,最後,則是自己英文口說出一分鐘摘要內容。口說的關鍵是直接用英文思考,而非中翻英,若想知道是否發音正確,可以錄音回放、手機「語音輸入法」,或者用「手機迴音」同步聽自己的發音。
let's be the hope
─ Q&A ─
蘇格拉底留給世人兩大智慧
第一:認識自己
第二:我只知道一件事,就是我一無所知
學習過去、活在當下、憧憬未來
重要的是不要停止發問
感謝每個提問,令我們學習反思
願成為彼此成長路上的良伴
know thyself. One thing I know,that is I know nothing.Learn from yesterday, live for today, hope for tomorrow. The important thing is not to stop questioning.